建圈强链,新能源材料赛道布局火热!——“2024新能源材料(北海)大会”现场报道
2024.05.14 15:384月18—19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北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新能源材料(北海)大会”在广西北海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新能源 新材料 新突破”为主题,聚焦新能源产业及相关材料,就时下行业共同关注的热点,如氟材料、电池材料、硅材料、高性能聚合物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新能源材料是太阳能电池板上的关键组件,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是风能发电机的骨架……,是推动支撑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转型的关键牵引和动力。新能源材料在提高能源效率、促进环保发展、创新技术驱动、拓展应用领域、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些材料的性能与创新,决定了新能源技术的效率与成本,进而加快能源结构向更加清洁、低碳方向转型。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新能源材料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源泉。
建圈强链 共谋高质量发展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经理高燕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源”被提及12次,成为高频词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推动能源转型、塑造新质生产力明确了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也逐年提升。2023年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超过60%、70%、80%。但从整体来看,与新三样息息相关的新能源材料的发展,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今后,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的竞争力仍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亟待完善,部分核心关键材料受制于人、高端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的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高比例消纳、灵活调节、大规模化学储能及氢能技术创新等问题,都急需通过材料技术突破来补齐短板。
当前,“双碳”战略深入实施,中央支持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北海获批广西自贸区协同发展区,一系列政策红利叠加释放,为北海发展新能源材料产业带来重大机遇。
北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莉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北海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李莉表示,北海向“新”而行,新能源材料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壮大;“点砂成金”,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追风逐电”,海上风电风口正盛、未来可期。
北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龙起云介绍了北海新能源材料布局规划。龙起云介绍到,北海具备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北海市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推动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
一是推动绿色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思路,以中石化北海炼化一体化、建滔电子化工及下游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化工原料生产能力,提高地区芳烃、烯烃供应保障能力,延伸打造聚烯烃、聚酯树脂、可降解塑料、专业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以及新能源材料的绿色化工产业。
二是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顺应储能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三元正极前驱体材料、中高镍三元正极、富锂锰基正极、软碳和硬碳负极、硅基负极、电解液、新型锂盐等锂电池关键材料产业。谋划推动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固态电解质等新型电池材料产业发展。
三是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北海市已探明高品质石英砂矿储量超24亿吨,陆续引进信义玻璃、南玻、一道等光伏材料龙头企业,硅基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下一步积极探索发展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碳化硅、人造钻石和有机硅单体及下游硅烷、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产业。
四是推动海上风电与氢能产业协同发展。北海规划有20吉瓦的深远海风力发电容量,目前已成功引进华电蓝水、金风科技、中车等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下一步重点引进配套的玻璃纤维、碳纤维、环氧树脂、特种钢、耐腐蚀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产业。同时,利用绿色风电发展储能技术及电解水制氢、储氢材料产业,实现海上风电与氢能产业协同发展。
应对能源发展挑战,着力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原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中国应该而且可以加快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经过持续攻关和积累,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还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新能源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我国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
当前,发展中国家已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62%,以后比例仍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周大地指出,我国新能源产品要在技术领先、性价比领先、成套方案领先、供给能力巨大、商业流通和市场开发、服务到位、能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保持引领地位。
中国化信·咨询总经理助理、中国石油和化工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松臣详细分析了新能源行业全景及相关材料的发展。他指出,除了使用新能源外,化工技术助力新能源材料生产,重点的布局集中在风光锂储氢等五大热门行业,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均处于高速增长期,对于化工企业布局,有广阔的发展想象空间。风电、光伏、锂电、氢能等新能源材料行业相关化工新材料市场,2030年中国市场合计超过3万亿元。
风能产业链方面,当前,我国风电行业迈向大型化,近15年风机容量增长率达27%,叶片回收技术、轻量化成为焦点,因此,叶片的设计也正面临着规模增大、重量减轻、成本降低的三重挑战,叶片的设计和材料必须进行革新。
光伏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四大环节,其中涉及化工材料的用材有硅材料、背板膜、胶膜、密封胶等。在谈到光伏材料产业链时,他表示,当前,全球光伏装机量大增,随着COP28的推动,光伏装机量将持续增长,我国的光伏装机需求也在快速增长。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近400GW,同比增长65%,预计全球光伏装机量超预期增长后,2024年增速将有所放缓。
氢能产业链包含了制取、储存运输以及应用等多个阶段。在供应端,绿氢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应用在绿氨和绿醇的生产中尤为显著,超过一半的绿氢项目以这两种产品作为最终输出。需求端方面,由于远洋运输行业面临的减碳压力,马士基等许多航运公司正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用于其未来甲醇动力船舶的绿色燃料供应商,以绿醇等清洁能源作为选择。这样的趋势在航运领域内催生了对绿醇的新兴需求,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绿氢的市场需求,为绿氢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绿氢项目将迎来开工浪潮,招标量有望翻倍。2023年,国内电解水制氢项目公开的电解槽招标量已达到了2GW,较上年涨幅达到100%。2023年,国内最大的光伏制氢示范项目在新疆库车全面投产,同时多地政府出台补贴政策支持绿氢生产,进一步加速了制氢端的快速发展。国家有关规划明确2025年将实现年产10万~20万吨绿氢燃料,随着2024年绿氢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特定应用场景经济性显现,预计 2024年电解槽招标量有望再次翻番达到4GW。
明确技术路线 加强电池领域研发投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技术总师史冬梅指出,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未来先进技术发展,明确2030年技术路线,关键技术指标和产业目标,电动汽车、储能、电动飞机等应用目标,赢得未来技术竞争优势和全球电池市场份额。其中,日本、韩国市场目标为20%和40%,美国、欧盟满足本土市场需求。此外,当地政府、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形成合力,推动电池技术、产业和应用发展。从原料加工技术、先进材料、电池制造工艺、电池系统、应用及回收利用全链条进行统筹部署。重视电池和材料制造的低碳技术,制定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重视电池供应链安全、建立联盟,整合研发和产业,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创新成果应用。
通过分析介绍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电池技术发展战略和态势,史冬梅谈到,美国、欧盟、韩国、日本、英国等密集出台电池技术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产业支持,对全球电池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和竞争格局将产生影响,对我国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带来竞争,我国应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应尽快制定我国电池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把握国际电池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态势,加强电池领域国家创新平台建设和研发投入。
张松臣在报告中指出, 2024年末至2025年初可能成为锂价拐点。2024年将延续锂电产业供过于求的现状,产品价格总体趋势持续在低位运行。由于供给去产能和价格下跌速度超过预期的影响,部分2024年下半年投产的项目有可能推迟释放,悲观情景下,三元正极和磷酸铁锂的产能利用率将继续走低;在中性和乐观情景下,受下游需求支撑,产能增速同比有所下降,产能利用率将有所提升。随着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市场成为锂电行业企业的投资新方向。一方面,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在海外建厂以配套海外车企,以及海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产电池通过海运方式出口到海外市场变得不再经济,本地配套产业链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海外对于锂电行业的本土化先后出台了诸多政策,比如美国IRA法案、欧洲碳排放政策等,政策影响也加速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产能建设。锂电材料产业链面对产能过剩和价格竞争的挑战,将更加注重精细化的产能规划和灵活的市场调整,同时积极拥抱新技术变革;在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产业环境中,新技术的变革成为提振行业盈利的新动力。降本增效仍将是产业链关注的焦点,价格战的解决方案将集中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服务水平上,摆脱仅仅依赖低价竞争的困境。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二级长聘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王振波介绍了“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可控制备及改性”。
氟材料发展大显身手
浙江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长张庆华表示,含氟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上游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的电解质(液)、添加剂、隔膜以及粘结剂等。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能量、长循环寿命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电池,含氟材料具有天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锂电池中应用广泛,作用独特。开发新型的含氟膜、锂盐、含氟电解质、含氟粘结剂、氟代溶剂、添加剂等材料,可显著改善电池高低温性能,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裴素鹏指出,当前发展长时储能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质子膜是新型长时储能的核心关键材料,而全氟质子膜是目前商业化应用的主要选择。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邢华艳在报告中谈到,近二十年来,全球氟橡胶产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中国已经超过美国和欧洲,成为最大的氟橡胶消费市场。整体研发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氟材料已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目录。未来几年,随着中国的汽车、化工、电子电气等支柱行业蓬勃发展,特种氟橡胶的需求以每年20%~30%高速度增长。需突破合成及加工技术、拓宽应用领域、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以增加竞争力。我国氟橡胶行业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与应用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行系列氟橡胶行业标准,推广先进成熟技术。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吴周安表示,近年来受我国新能源车和锂电高速发展带动,相关氟材料出现了风口机遇,2021—2022年相关企业效益暴增。以六氟磷酸锂为例,2022年我国六氟磷酸锂价格由以前的10万元/吨以下猛增到近60万元/吨左右。但2023年我国市场产品价格回落到7.3万元/吨,部分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双氟磺酰亚胺锂由于性能优于六氟磷酸锂,现多作为添加剂,未来有望替代六氟磷酸锂,成为近年来锂电材料企业纷纷投资的热点,预计2024年底将达22.5万吨/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周安认为,为避免相关材料的过快增长导致行业利润的削薄,有关生产业协会已经实行产能预警。对于企业来说,供过于求的阶段,行业势必会进行洗牌,成本和质量将成为主要的竞争因素,建议企业应着力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龙头企业会健全产业链,并实行强强联合;建议中小企业着力发展细分领域,如生产特种添加剂。总之,企业应瞄准未来发展趋势,率先布局,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突破。
分离技术赋能产业发展
飞潮(无锡)过滤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经理李建学介绍了过滤分离技术在化工装置开发以及工业上的应用。李建学表示,工业过滤行业正处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技术迭代和国产替代进口等良好发展机遇之中。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能源新材料的大规模生产正在追求高效、高质、高纯的工艺和技术,对过滤分离提出了严峻挑战。飞潮新材结合20多年的过滤分离经验,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成功开发了动态膜分离、磁性过滤分离,集束管式过滤分离,分级过滤等创新技术,优化工业生产流程中工艺,助力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解决方案,在安全的基础上,提升效率和产品品质,降低运营成本。过滤分离技术不仅在传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新兴领域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飞潮将继续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加高效、环保的过滤解决方案,赋能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姚克俭指出,环境友好的绿色精馏技术及装备已获得成功的工业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排和降低投资;研究开发组合分离技术的思路和方法,拓宽了绿色分离技术研究方向,实现了工艺和装备研究开发的有机互动和结合;研究开发一系列绿色分离技术在新能源材料生产装置中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必须多方合作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化工分离技术;高校和科研院所应高度重视绿色分离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